慶陽網訊(通訊員 劉志鋒 趙勇)今年以來,正寧縣堅持問題導向、民意導向,把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倍增計劃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關鍵之舉,積極探索多元增收發展模式,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、群眾穩定增收。
補短板,分類指導“助增收”。正寧縣積極開展專題調研,召開專題會議,深入學習貫徹全省、全市組織部長會議、基層黨建工作重點任務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推進會議精神,定目標、交任務,明措施、促落實,對全縣94個村按年收入5萬元以下、5萬元至10萬元、10萬元至16萬元和16萬元以上四個層次分類研判施策,統籌整合資金2703.15萬元,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入股分紅項目49個,指導鄉、村兩級啟動實施自主發展項目147個,按照“五有”標準,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287個,注銷清理“空殼社”163個,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穩健發展。
建機制,科學管理“促增收”。建立縣級領導包抓責任制,幫助村“兩委”班子理清發展思路,制定“一村一策”方案94個,細化增收措施,不斷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。制定《正寧縣自主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引領行動實施方案》,大力推廣“黨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的發展模式,建立利益聯結機制,盤活村組現有資源資產,實現村集體、合作社和群眾各方利益最大化。健全完善“村財鄉(鎮)管”和“四議兩公開”制度,加強對村級集體經濟資金、資產、資源管理,構建“權責明確、民主監督、科學管理”的村級集體經濟管理運行機制,確保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。
抓引導,把準方向“穩增收”。嚴格落實組工干部全員包抓基層黨建“5+1”工作機制,定期深入農村,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,探索“資金入股”“資產承包”“托管經營”等各種增收模式,共同研商增收方案。在林緣咀梢村,重點發展林下種植養殖、土地托管等增收項目,三嘉鄉、湫頭鎮等6個鄉鎮9個村,發展林下種養項目6個,托管土地747畝;在鄉鎮政府駐地所在村和城郊村,盤活閑置舊學校、老村部、倉庫等集體資產22處;在全縣19個脫貧村,重點依托幫扶單位資源優勢,在消費幫扶、產業培育、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力度,目前已投入發展資金870萬元,累計增收70多萬元。
促聯建,抱團發展“謀增收”。打破過去小規模、小作坊式發展的思維慣性,堅持以黨建為牽引、以產業為載體、以服務為紐帶,在四郎河川區5鎮8村組建聯合體黨委,推行以組織聯建、開門聯學、產業聯育、服務聯享、事務共商、治理共抓“四聯兩共”為基本內容的抱團發展、互惠共享模式,通過強村帶弱村、先進帶后進、先富帶后富,有效延伸聯合體內各村產業鏈條,提升區域產業發展整體水平。聯建以來,開展“開門聯學”主題活動、項目落地協調會6次。在宮河鎮東里村成立全縣首家集體性質村辦發展企業,整合塬面9個村級集體經濟和隴盛商城地租資金,建成鍍鋅鋼架大棚37座,以種植“瓜菜+羊肚菌”的農作模式,全力打造“觀光、采摘、養菌”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基地,年經濟收入可實現12萬多元,各村年均增收 9000元以上;在山河鎮佑蘇村成立全縣首家村辦服務企業,組建保潔、保姆、勞務等8個服務隊,先后提供紅白喜事、保姆、司機等服務13次,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.7萬元,帶動群眾增收2萬多元。
強保障,靠實監管“保增收”。健全完善項目管理機制,采取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儲備、論證、 篩選、申報、審批、立項、實施“七步工作法”,積極謀劃實施村級集體經濟項目,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做細做實。強化項目實施全過程監管,建立“年初評估分析、年中調度推動、年末督促清收”的風險防控機制,最大限度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綜合效益。制定《關于進一步做好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統計工作的通知》,從源頭上引導和加強村集體經濟收入應納盡納、應統盡統,對未按期兌現分紅的入股項目,定期進行發函督促、約談提醒、溝通協商,確保按期分紅到賬。今年,先后15次督促入股企業,為28個村兌現2022年拖欠分紅資金173.02 萬元。